网易研究局NO.545
作者|王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我负责的是发改委《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施路径和重大举措》课题中的劳动力要素市场部分的技术报告。这里我简要谈一下我们总结的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事实与相关政策讨论。
我国未来劳动力要素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劳动力数量减少问题。过去40年,中国生育率的下降相当于西方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变化幅度。在此形势下,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很多人的预期。目前我们国家16-65岁的劳动力人口是10亿左右,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历史顶峰;按照目前的数据推算,到2050年时这个数字会降低到7.6亿左右,是一个25%的减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对于经济增长,储蓄率和投资率,以及社会养老体系都会产生重大的挑战。
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国际通行的方案是延长退休年龄,或者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两个方案我们当然要做,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中的经济体,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将劳动力有效的在城乡间,地区间,以及产业间进行配置,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潜力,则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效率改进空间。我们在报告中主要探讨的相关政策方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解决外来劳动力公共服务覆盖率低的问题。这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采用“居住证”、“积分落户”等多种灵活的政策手段作为户籍制度的补充和替代,使户籍成为一个居民注册登记制度,解除公共服务与狭义“户口”的捆绑,充分保障各类劳动者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第二, 解决劳动力在跨地区流动时,其社会保障的携带问题。这需要推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跨地区转移接续改革,通过提升统筹层次减少劳动者跨地域迁移时面临的转移成本,并设计实行与之相匹配的财政公共支出和分担机制,切实有效的降低劳动力要素跨地区流动的摩擦障碍。
第三, 鼓励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与规划布局,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设立“量身定做”的激励条件,实现“精准引才”;同时积极采用市场机制补偿农村实用人才,实现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避免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出现人才“空心化”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从保障劳动力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角度看,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并非越大越好。过于频繁的劳动力流动会增加搜寻与匹配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反而可能降低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不利于企业与劳动者两方的利益实现。报告中所讨论的具体举措,其目的皆在于破除不必要的制度壁垒,保障劳动力要素在地区、行业和人才层次间的合理配置,而尽量注意避免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恶性竞争和盲目流动。
网易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
【精彩推荐】 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中国版>>
【精彩推荐】 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国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