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去年底开始,为了扭转信用收缩过快的势头,引导利率下行成了货币政策实操中的核心抓手,市场一度也引发了央行会否降息的遐想。然而截至目前,央行的公开表态中一直将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和推进利率市场化并轨结合起来,不久前在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解读吹风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策略。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市场人士注意到了,在如何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
一些观点认为,将利率和准备金并列提及,意味着未来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当前政策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将资源投向小微企业,并要确保小微信贷增量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光靠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引导资金成本下行力度还是不够的,这无法覆盖银行系统将资源投入小微信贷带来的各种成本。记者在和银行界人士交流时,类似的看法并不鲜见。总体来说,国有大行在资金成本上有比较强的优势。但是,在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市场上比较活跃的股份行和部分中小银行,却在成本上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那么按照央行的策略,这个问题在未来金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完成并轨之后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呢?利率并轨首要的任务,是将整个社会的利率基准从存贷利率向金融市场利率过渡,以适应未来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成本收益实际上是不对称的。
举个例子,如果存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商业银行为了维持存款是不敢降价的。但在资产端,如果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的保护,那么不管未来贷款合同中的利率条款参照什么来确定,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都能够很容易地传导到其中。当前,虽然央行已经完全放开了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限制,但因为贷款基准利率还存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的贷款合同也依然以此为锚来确定价格。整体来说,商业银行在并轨完成之后,成本压力上行的概率是大大高过下行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并降低贷款成本,那从短期来看,推进利率并轨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与之相反的效果。当然,从中长期来讲,如果商业银行能够转变现有的经营模式,从传统的“以存定贷”享受息差保护的状态下跳出来,积极向“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转型,消化改革带来的成本压力不成问题。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这一步利率市场化的并轨也必然会带来银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那我们能不能暂缓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在现有框架下直接降息来完成引导全社会资金成本下行的目标呢?坦率地说,这么做也有成本。因为银行账上的存量贷款合同大多数是参照贷款基准利率来定价的,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如果选择降息,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已经拿到信贷支持的存量客户,而不是尚需银行倾斜资源予以支持的增量客户。
因此,如何权衡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并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平衡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是未来一段时间里整个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最大挑战。保留动用利率手段来解决问题的选择,这是更为务实的策略。引导资金价格下行和推动改革并不对立,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