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三季度,绿景控股营业收入仅为1313万元。如此“迷你”的体量,如何撑起14.56亿元的市值
近日,绿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景控股”,000502.SZ)发布公告,自2018年8月出售医疗资产以来,历经半年,相关标的已完成过户。
如此一来,绿景控股2018年业绩扭亏为盈。公司2018年全年将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500万元-9000万元。
绿景控股靠变卖资产扭亏为盈,从中说明公司在近些年发展当中的哪些问题?绿景控股在鼎盛时期转型之后,陷入不断转型的“魔咒”中,这是否说明公司层面的决策力出现问题?当前绿景控股仅剩物业管理业务,未来的路如何走?如何拼得过大房企?
扭亏为盈
绿景控股成立于1988年5月,1992年11月23日在深交所上市。2011年正式更名为绿景控股,多年来一直聚焦在房地产开发领域,2015年公司提出去地产化并转型进入医疗大健康领域。
绿景控股将转型方向锁定为医疗大健康领域,到如今已有三年时间,可仍旧没有任何起色。
此前,绿景控股发布2018年业绩预告时称,公司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500万元-9000万元,这主要得益于此前公司重大资产出售的投资收益。报告期内,出售北京明安100%股权、明安康和100%股权及南宁明安70%股权,三笔资产转让投资收益共计约7700万元。
这样的收益正好落在业绩预告区间,如此看来,去除资产转让收益,绿景控股仍处于亏损边缘。
值得一提的是,绿景控股提出转型时(2015年),正值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启新一轮牛市的时期。期间,不少中小房企都开始逆袭,而绿景控股却“不务正业”地将转型目标锁定在医疗大健康。
不仅如此,从2010年-2015年间,绿景控股曾四次尝试转型。从经营高端酒店和写字楼业务到考虑矿产投资,从拟投资柬埔寨木薯种植到进军医疗大健康领域。
这种在鼎盛时期却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转型之路,是否说明公司层面的决策力出现问题?
沦为“空壳”?
根据重组报告书内容显示,如今的绿景控股已没有土地储备以及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房地产存货中的住宅已经基本销售完毕,仅剩余车位及少量商铺。
重组完成后,除持有南宁明安30%股权外,暂无其他医疗服务相关业务,公司主要业务维持为存量房产销售和物业管理。
根据绿景控股历年的财报数据看出,公司的主营业务当中,“收益”较好的是物业管理。然而在2013年至2017年间,其物业管理收入分别为1189万元、1204万元、1397万元和1613万元。
与其相对应的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2902万元、6116万元、1976万元、2.99亿元和2206万元,截至2018年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仅为1313万元。
就算这1313万元的营业收入全部来自于物业管理,如此“迷你”的体量,绿景控股如何与碧桂园生活、绿城服务等动辄几十亿营收的体量相抗衡?
如今仅剩“物业管理”这一颗救命稻草的绿景控股,如何能用1313万元的体量来撑起14.56亿元市值的上市公司门面?据了解,绿景控股的物业收入仅来源于一处物业即广州市花都区金碧御水山庄。而小区业主大会有权选聘新的物业服务企业,一旦服务合同失效,上市公司将失去目前最稳固的收入来源。
难道绿景控股未来要成为一家“壳公司”?《投资者网》将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