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红 杨主格 周业静 郑春峰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市上扬,产销量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增长59.9%和61.7%。这与全国汽车总产销量分别同比下降4.2%和2.8%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短短十年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成就令全球瞩目。毋庸置疑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相关奖补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在近五年间实现飞跃式发展并领跑全球的“第一推动力”。
如今,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整体走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被寄予了更多厚望。而在经过了几年的野蛮生长之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要保持高速增长,必须依赖于产业技术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显著提升,由此步入从补贴激励到市场驱动下的发展阶段。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培育模式接近尾声
与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在产业起步阶段,借助政府补贴政策营造市场氛围、创造市场需求,进而带动资本、人才等要素投入,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持续扩大产能和提升技术与工艺水平,积累管理经验,是这些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范式。
从最初在公共领域的试点,到逐步延伸至私人乘用车等领域,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不断延伸和细化。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总计为新能源汽车补贴了约1600亿元。再配合免征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不限行不限号等相关鼓励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后来居上、全面爆发,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如今,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已经突破百万辆大关。已有企业和新进入者摩拳擦掌,纷纷规划在未来数年间显著增加新能源汽车产能。在此形势下,我们不难发现,依然有不少产业进入者希望政府保持补贴支持力度,以此营造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而实际上,这样的愿望已经变得不太现实,2019年财政拟大幅减少补贴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
首先,多数汽车产品属于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私人消费品,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仅仅使市场中的少数汽车消费者和产业中的少数汽车商家获益。为了推动汽车产业在新的技术路线上的发展,财政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投入巨额资金是可以理解。不过,一旦市场需求有了一定的规模且产能开始快速增加,政府“扶上马并送上一程”的任务就可以宣告初步完成,政策“断奶”是必然之选。
其次,国内外复杂的局势、经济下行的压力、多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步培育,都使财政收支面临巨大的压力,财政很难持续承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额补贴。未来2-3年,补贴日渐减少、直至完全结束,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再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须遵循一般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过度依赖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灌养”的产业和产品,往往会造就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和品牌碎片化、生产企业规模化程度低下的窘况,“拔苗助长”显然不是国家制定和落实奖补政策的初衷和目标。
此外,政府主导培育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会面临产业全球化发展的现实拷问。事实上,近几年来,面对中国制定和实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奖补政策,众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或者有选择性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某个产业链环节来中国试水,或者完全处于观望和“屯兵”之态。
新能源汽车优胜劣汰全面开启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全链条的“洗牌”和“重构”态势,这种态势还将继续演化和深入。在政策培育期,企业的战略重点在于“跑马圈地”:抢占新能源赛道、下线产品、设法扩大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随着补贴退坡加速、“双积分”政策正式落地、外资股比放开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整,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洗牌已成必然。
首先,后补贴时代企业成本压力与盈利压力将持续上升。2018年,虽然补贴新政为车企预留了缓冲期,但退坡的后效应已开始显现。补贴退坡引发的成本上升、利润普降进而导致净利下滑的车企不胜枚举。补贴退坡将进一步带来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对市场需求产生抑制效应,市场竞争陡然加剧。领先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市场成熟,落后的企业将被驱逐出局。此外,车企将补贴退坡压力的向上转移,也将迫使上游结构性过剩的动力电池等领域加快洗牌,优胜劣汰将遍及整个产业链。
其次,政策变化间接增加本土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压力。一直以来,无论是在纯电动车,还是在插电混合动力电动车领域,自主新能源车品牌在产能规模、市场体量方面,都大幅领先外资品牌。不难注意到,目前,以大众、福特、日产为代表的跨国汽车集团,已率先迈出“新能源合资”步伐,陆续申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资项目。
过去数年间,中国本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建立起来的一些先行者优势,主要是规模优势和市场运作优势,但并没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面对外资与合资企业的大举进入,本土新能源车企已经建立起的先行者优势无疑显得十分脆弱,建立技术和品牌优势变得异常急迫。可以预见的是,补贴政策的全面退出,也必将倒逼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尽快走出温床,直面来自全球技术和消费市场的正面挑战。
增强竞争力将成为未来政策首选
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看,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孕育、成长、成熟、衰退的演变过程。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从孕育期步入成长期,政策也必然相应做出调整。
在孕育期,新能源汽车在众多优惠政策的庇护下破茧出壳,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补贴、推广应用等政策吸引资本流向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带来了新能源汽车从零到百万辆的突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政府需要放手让其练就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是新兴产业成长的必经过程。
从2018年新能源汽车政策变化来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制定,已经从扶持政策转变为竞争政策。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制定无疑将继续朝着竞争性政策方向发展。政府的角色将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者转变为市场的有效监管者,给市场各参与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充分的竞争环境,借助市场竞争的力量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加速车企的优胜劣汰。
因此,中国本土新能源造车企业需要充分意识到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带来的严峻挑战。补贴退坡并将在数年后彻底结束,本土车企、合资、外资、造车新势力等纷纷加入角逐之列,产能将大规模增加,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对如此格局之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成为争夺市场地位的核心法宝。
对于靠着补贴政策获得发展的本土车企来说,丢弃依靠补贴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想法,紧盯用户的现实需求,在技术和管理领域持续创新,快速迭代,在快跑中建立起技术、品牌等核心优势,将是必由之路。那些对创新和技术提升反应慢的本土新能源车企,终将陷入困境,甚至被淘汰。低价、低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逐步消亡。落后者必然被淘汰出局。
(作者系清华大学汽车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