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植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尽管1月美股大幅反弹令对冲基金净值回升3.5%,创下2010年9月以来的单月最佳业绩表现,一家境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业务总监赵诚(化名)却直言“产品难卖”。
“今年以来邀请逾40位境内高净值人群到香港参加了两场海外对冲基金产品募资路演沙龙,表达投资意向的高净值人群寥寥无几,估计最终签订投资协议的人数同比下降逾七成。”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目前,他所在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正代销多家海外颇有知名的对冲基金产品,需要境内高净值人群前往香港签订投资合同,并以个人境外美元资产进行投资。
在他看来,境内高净值人群突然对海外对冲基金产品态度冷淡,一方面是他们担心美国经济负增长不可避免,自己可能沦为美股反弹的最后买单者,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币汇率反弹与A股反弹也让他们暂缓了资产全球化配置的步伐,更愿秉承“现金为王”的投资策略应对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
为此,他所在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也改变产品推介策略,强调当前知名对冲基金纷纷调低费率,是“抄底”的好机会。
“但此举能否打动境内高净值人群的心,仍存在很大变数。”一家香港私人银行负责人直言。经历去年业绩整体下滑6.9%,当前对冲基金的业绩表现明显低于房地产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甚至没有跑赢被动投资型指数基金。在收益优势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即便对冲基金在费率方面做出重大让步,不赚钱的“硬伤”依然会让不少境内高净值人群对此望而却步。
潜在投资者同比骤降7成
赵诚坦言,他所在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能拿到数家对冲基金认购额度,殊为不易。
“此前他们不愿向境内高净值人群开放认购,认为中国投资者投资理念尚未成熟,但经过我们多次游说,才同意在3月申购赎回期间,接受一定额度的境内高净值人群资金。”但令他沮丧的是,自己的“煞费苦心”,却换来了境内的投资冷遇。
相比去年初众多境内高净值人群争相认购海外对冲基金产品,今年他们的投资热情明显回落。具体表现在两场海外对冲基金产品募资路演沙龙期间,询问基金费率、基金投资策略、基金管理团队以往从业经历的境内高净值人群明显减少,不少客户甚至在会议结束后直奔商场购物。
“即便有数位高净值人士在现场表达了投资意向,但当我们后续跟进时,都对这项投资犹豫不决。”赵诚直言。这也让整个业务团队颇感惊讶,以往,他们一直认为1-2月是海外对冲基金产品销售的旺季,因为年初很多境内企业家会在香港壳公司“截留”部分利润用于海外投资或置业。
起初,赵诚认为这些企业家不愿投资,是因为需要将资金汇回境内用于企业经营,但后来他们发现部分企业家对设立离岸家族信托相当热衷,意识到他们其实不差钱,而是担心自己此时投资,很可能成为美股多年牛市的“最后买单者”。
“与此同时,近期人民币汇率反弹与A股反弹也让不少境内高净值人群放缓了资产国际化配置。具体表现在他们正通过沪股通深股通等渠道加仓A股。”上述香港私人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数年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理财产品代销的合规性,迫使当地不少第三方理财机构不敢向境内高净值人群推介高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也令境内高净值人群海外投资热持续降温。比如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60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认定为“风险承受力偏中下”,因此他所在的私人银行已不再向高龄富豪兜售对冲基金产品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境内高净值人群对海外对冲基金产品的投资需求骤降,也是基于“吃一亏长一智”的教训。过去数年不少境内高净值人群争相认购曾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期间业绩出众的对冲基金产品,但去年美股大幅波动却让这些基金净值损失惨重,导致他们不再盲从投资。
调低费率难救投资者信心
为了吸引全球高净值人群青睐,近期不少知名对冲基金在费率方面做出很多让步。
一家美国对冲基金经理透露,去年7月以来不少知名对冲基金已将原先的2%管理费+20%超额收益提成收费模式,调整为1%管理费+25%超额收益提成,甚至个别激进的对冲基金直接推出“0%管理费+30%超额收益提成”。
在他看来,之所以大幅调整收费模式,一方面是近年对冲基金整体业绩“跑输”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与指数基金,迫使他们不得不降低前端收费以安抚出资人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对冲基金引入程序化自动交易模型,令人员成本大幅降低,由此在管理费下调情况下也能维持日常运营。
比如知名对冲基金经理Steve Eisman已将基金管理费调低为1.25%,资产管理规模高达24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Commonfund决定免收管理费,改为收取30%的超额收益提成。Caspian Capital则决定为长期投资者提供更高的管理费收取折扣。
不过,对冲基金的这些让步,未必能挽回高净值人群的青睐。
“多数境内高净值人群对此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对冲基金的赚钱能力,甚至他们愿意为业绩出众的对冲基金支付较高的管理费与超额收益提成。”赵诚指出。他曾向部分境内高净值人群推介过两款费率调低的知名对冲基金产品,但得到的回应是“调低费率表明对冲基金赚钱能力不强,既然没有收益,干嘛要投资它们。”
上述香港私人银行负责人坦言,当前境内高净值人群在对冲基金投资方面的态度正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去年在美股大幅动荡期间仍能取得较高正收益的Citadel、桥水等对冲基金依然能获得不少境内高净值人群青睐,即便他们不降低费率标准,也能轻松获得可观的募资额,另一方面去年投资美股损失惨重的对冲基金即便今年初净值回升力度再强,多数境内高净值人群依然选择持币观望。
“这就是对冲基金募资环节的游戏规则,概括而言就是成王败寇。”他直言。